編者按:全國兩會期間,圍繞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政府工作報告中的熱詞“發展新質生產力”,全國人大代表,市委副書記、市長方向軍接受新華社專訪,透過一座鋼城的“上新”故事,講述了中部內陸城市因地製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努力和探索。
⠠⠠現將3月8日《新華每日電訊》專訪稿件《向新而行,續寫新時代“天工開物”——方向軍代表:用改革手段打通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卡點》一文刊登,以饗讀者。

原文標題:
向新而行,續寫新時代“天工開物”——方向軍代表:用改革手段打通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卡點
今年全國兩會,發展新質生產力再度引發各方熱議,全國人大代表、江西省新餘市市長方向軍,透過一座鋼城的“上新”故事,講述了中部內陸城市因地製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努力和探索。

全國人大代表、江西省新餘市市長方向軍
投資“上新”:推動創新鏈和產業鏈無縫對接
3月1日,全球鋰業巨頭美國雅保中國區總部受邀成為江西新餘全球招商合作夥伴。
雅保公司2016年到新餘成立江西雅保鋰業有限公司,次年即投資8億元建設新產線,2022年再投資9.5億元,把產能從最初的1.3萬噸增加到3.8萬噸。近期,企業正在評估再次擴產的可行性。
從持續投資擴產,到為當地招募更多海外投資者,這家外資企業看中了什麽?
有人說,是因為資源優勢,作為全球最大的鋰鹽生產基地,全國每6輛新能源汽車,就有1輛車的動力電池鋰鹽產自新餘。然而,美國雅保中國區負責人卻說,這裏擁有一批行業重點企業和研發機構,具有很強的生產和研發能力。
行業龍頭企業和高端研發機構聯袂而來,成為中部小城新餘的投資新氣象。
今年初,中國有研集團科技有限公司牽手中國民營500強之一的,投資年產萬噸下一代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項目進入試產。一方在相應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及產業化技術開發上已有十餘年技術積澱,申請發明專利60餘項,一方是國內深加工鋰產品行業龍頭企業,雙方攜手瞄準攻克下一代能源技術製高點發起衝鋒。
曾經依靠資源優勢吸引投資的新餘,近年來緊扣產業鏈布局創新鏈,推動全市鋼鐵、鋰電新能源、電子信息、裝備製造、新材料、食品醫藥六條重點產業鏈科技平台全覆蓋,啟動實施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機構全覆蓋行動,全市企業創新能力水平評價值連續5年位居江西全省第一。
科技創新育“良種”,產業創新培“沃土”。在方向軍看來,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為創新主體提供源源不斷的優質科技供給,是“鋼城”新餘擺脫資源依賴,走高質量進階發展的必由之路。
要素“上新”:在“轉化”和“結合”上發力
新餘因鋼設市,被稱為“鋼城”。
半年前,作為當地明星企業,中國寶武新鋼集團投資16億元,前後曆時14個月建成的660平方米燒結機成功完成熱負荷試車。在鋼鐵行業產能過剩問題凸顯、鋼廠盈利水平下降的大背景下,這筆錢花得值不值?
數據顯示,燒結機運行以來,僅餘熱發電和減少標煤使用兩項,一年就能為企業省下近兩個億。更為關鍵的是,與原來的工藝相比,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顆粒物減排比例分別達57.5%、49%和46%,全麵滿足超低排放要求。
“鋼城”清醒意識到,“雙碳”背景下,曾經以產量求生存的發展模式早已“不合時宜”;地處中部腹地,在資源、物流和市場上並無優勢,唯有加大新技術投入,降成本、提質量,才能贏得轉型先機。
推動要素上新,是新餘跳出地域局限,以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推動城市轉型、產業升級的關鍵一招。
不久前,京東五星電器集團有限公司牽手新餘,通過數字化銷售平台全麵賦能鋼城實體經濟。近年來,新餘將高鐵新區作為全市發展數字經濟的主陣地,聘請院士團隊高標準規劃設計,相繼吸引百度、、、酷哇科技、光電、科技等一批企業落戶。
數智賦能,新餘開展數字化轉型三年專項行動,鋼鐵“產業大腦”成功揭榜省級“產業大腦”,新鋼集團入選國家人工智能賦能新型工業化典型案例;規上工業企業數字化診斷動態全覆蓋,國家數字化轉型成熟度貫標三星級企業數江西全省第一……
為降低製造業重大技術改造升級門檻,新餘還建立數字化轉型促進中心、服務商協會、數字化轉型智庫、數字診所、數字專員五級服務體係,幫助企業降低前期改造和後期維護成本。
方向軍說,推動新舊動能轉換,關鍵是在“轉化”和“結合”上發力,讓“老樹發新芽”,使“新竹節節高”。
服務“上新”:助推企業跑出“加速度”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讓更多企業在新領域新賽道跑出加速度。
加速度怎麽加?在方向軍看來,關鍵是實實在在為企業解決問題。
聚焦用能、物流成本高企問題,新餘建成投產我國首個清潔煤電與平價光伏協同發展項目,與傳統一次再熱煤電機組相比,循環效率更高,煤耗更低;投資超百億元啟動實施袁河航道提升工程,通航後每年可為企業節約物流成本6億元以上。
聚焦內陸地區出口環節多的問題,新餘高水平打造國際陸港,建成贛西地區首個鐵路類海關監管場所,開通跨境電商業務,連接陸港鐵路的專用線將於今年6月開通,可帶動年產值百億規模的外向型經濟發展。
聚焦產學研深度融合,新餘依托本地高校等資源,常態化選派“工博士”赴企業開展技術服務,幫助改進生產工藝,推動科研成果轉化,累計為經營主體帶來超30億元營業收入。
用改革手段打通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卡點,新餘深化職業技工教育改革,中高職院校新開設專業超六成與當地產業適配;首創“一業一查一碼”新模式,入企檢查頻次減少20%,入選國務院減負辦典型案例、全國數字化監管優秀案例。
新餘是我國古代科學巨著《天工開物》的成書地,“我們將天工開物文化確定為城市主題文化,從中汲取弘揚大國工匠精神、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內在力量,續寫新時代天工開物新篇。”方向軍說。
來源:新華社